宋代女子的嫁衣沿袭自唐代,但变化也十分明显。
衣裳连属的深衣制大袖依然流行,款式从交领改为对襟。冠帔,即凤冠与霞帔,被认为是与大袖相配的饰品。
福州市郊浮苍山南宋墓的墓主入殓时就穿着一件大袖衫,衫长120厘米,两袖通长182厘米,腰宽55厘米,袖宽69厘米;袖的宽度几乎占衣长的一半。在袖子中间接缝处,缀有一道彩绘印金花边,与袖口、腋下及下摆的花边形成一体
“霞帔”是一种披肩服饰,南北朝以前被称为披帛,宋代定为命妇之服。
霞帔上面绣着的装饰按品级高低而有差别,多以厚实的布帛制为双层,上端略宽,下端略窄
宋代女子仿照霞帔的模样,做成直帔,在婚礼中使用。直帔的下端,往往坠上一圆形牌饰,富贵之家多为金制,称金帔坠。
宋代皇后画像,皇后们头戴华丽的凤冠,身穿深青色的翟衣
“凤冠”原本是后妃、命妇朝服,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,兴于晚唐五代,流行于两宋。
宋代平民女子所戴的冠,并无凤鸟等繁复装饰,而饰以花钗、珠宝等,所以也被称为花冠,是婚礼中不可缺少的首服。
明·凤冠霞帔
《明史·舆服志》载明“取法周、汉、唐、宋,服色所尚,于赤为宜”,以大袖衫为礼服。大袖衫之下为红色罗裙,下摆宽大多褶皱,十分隆重。
在明代,凤冠霞帔非赐不能服,是后宫贵妇身份、品位的标识物。
明万历孝端皇后凤冠,高35.5cm,径20cm,重2.95kg。1956年北京市昌平区定陵出土
但婚姻乃头一等的大事,唐宋以来的朝廷都乐意在婚仪上成人之美。古代的婚礼服饰便有“假服”一说,平民新娘出嫁时可以穿着九品命妇的凤冠霞帔,只是霞帔上不能使用龙凤纹。
不少新娘在自己的婚服上,用彩色的丝线,细致地绣上花鸟纹,这不仅是姑娘们爱美之心的体现,同时也寓意着对新生活的美好期望。查看